你的位置:mile米乐m6下载链接 > 新闻动态 > 23年后,毛泽东再见到王季范,流着泪说:九哥我对不起你
新闻动态
23年后,毛泽东再见到王季范,流着泪说:九哥我对不起你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30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可他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多次历经生死,甚至先后有六位至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。

鲜为人知的是1950年毛泽东在北京宴请王季范时,对他未能保护好王季范的儿子深表惭愧。

那么王季范是谁,毛泽东为什么会流着泪说对不起他呢?

启蒙毛泽东走上求学之路,在长沙对毛泽东倾囊相助

王季范1884年生于湘乡十四都弦歌,他的母亲文六妹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亲姐妹;所以他和毛泽东是表兄弟。他从小受教于萧竹轩先生,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优质师范。

在毛泽东两岁时,家里把他送到了外公家。当时同在的王季范已经11岁了,正在私塾读书。王季范偶然发现毛泽东虽然年纪尚幼小,却天生对文学感兴趣。

于是王季范就经常把自己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讲给毛泽东,某种程度上王季范才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。

1898年王季范考入了湘乡东山书院,临行前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全都送给毛泽东,叮嘱他好好念书。

文七妹

但清末民初国家动乱不安,人民生活极端困苦。毛泽东的父亲和他的母亲都没什么文化,自然也不懂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。

1910年毛泽东正被迫听从父亲安排到米店当学徒,突然听表兄文运昌说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正在讲授新学。

于是向父亲毛顺生提出到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,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。在毛顺生看来毛泽东只要会写一些字,会算账就可以帮助他持家了。

毛泽东当然非常不满,但他也没有反抗能力。

幸好他马上写信请来了王季范,和其它有文化的亲戚。王季范苦口婆心劝说毛顺生,并表示愿意资助毛泽东。正好毛顺生因为没文化打输了官司,于是同意了毛泽东的读书请求。

毛顺生

1911年王季范从长沙优级师范毕业,到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数学教员后升任学监。1911年毛泽东也离开湘乡到长沙,并考入湘乡驻省中学。

当年10月因交不起学费只能退学响应辛亥革命,在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列兵。

可这么一折腾,毛泽东父亲更加不支持他在长沙读书;但王季范却一直支持毛泽东。

1913年毛泽东经过自学,终于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班。

当王季范得知毛主席已被第四师范录取,又听第四师范的校长当众夸毛泽东作文写得好时非常高兴。

青年毛泽东

1915年第四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合并,毛泽东编入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。这样王季范不但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,还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师。

虽然那时师范学校的收费很低,但毛泽东毕竟没有收入来源。

王季范虽然早已工作,但微薄的收入也要养活一家三口;可是他却非常慷慨地继续资助毛泽东求学。

毛泽东只要手里没钱,王季范都会答应借钱给他,甚至不惜先向学校预支工资。王季范当时一共资助毛泽东100多块大洋,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
青年毛泽东

顶住压力仗义执言,毛泽东没有被张干开除

虽然毛泽东在王季范的资助下顺利在一师就读,但是却因一场风波差点儿被开除。

民国初期中国局势非常动荡,湖南也经常变换大王旗。

1915年6月在湖南省军阀汤乡铭的授意下,湖南省议会要求长沙各师范学校每个学生要缴纳10元学杂费。

这在广大学子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,毕竟许多人就是付不起学费才报考师范学校的。

尤其是时任一师校长张干为人古板守旧,用各种严格的制度限制学生的思想。学生们都敬重原来的校长孔昭绶,对张干的行为十分反感[1]。于是毛泽东等学生都认为是张干为讨好汤某人,故意赞成收费。

汤芗铭

于是广大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罢课,演变成了轰轰烈烈的“驱张运动”。但毛泽东看了大家到处散发的《驱张宣言》后,立即找到同班同学周世钊。

他说:“这里面讲的都是张干的私德如何‘不仁、不义’等等,没说到关键地方。我们反对他做校长,既要赶走他就要批评他如何办学不好。我们重写一个宣言如何?”

周世钊点头称好,于是毛泽东很快写出四千多字的新《驱张宣言》。这份新的宣言怒斥张干如何对上逢迎,对下专横,办学无方,贻害青年。

随即同学们连夜赶印上千份,次日清晨开始广为散发。

周世钊

然而却有一个学监发现了学生的动作,将毛泽东带头的事密告了张干。学生要公然赶走校长,这简直是天下奇闻。

张干自然不会坐以待毙,很快贴出告示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学生。

湖南省教育司派了一位督学来到第一师范,要求学生复课不准继续“胡闹”。学生们集体高呼:“张干一日不出校,我们一日不上课!”

这下张干更受不了了,双方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。王季范听到毛泽东等学生要被开除,顿时忧心忡忡。

他对家人说:“张干做得太过分了!这批学子志向高远,抱负不凡;我必须出面替他们主持公道。”

张干

他马上到了杨昌济家,和杨昌济一起商量对策。王季范说:“《驱张宣言》中列举的事实不无道理,张干怎么能因此就开除学生呢?”

杨昌济[2]连连点头,说:“像毛泽东这样的优等学生也能被开除,学校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?”

两人商议后决定联合全校教员,与张干斗争到底。于是王季范又联络了徐特立、方维夏等教师,第二天就召开了全校教职员工会议。

徐特立

在会议上王季范和杨昌济等人坚决维护学生的合理权益,对张干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。

张干成了孤家寡人,只好打消了开除毛泽东的念头后并离开了第一师范。

这是毛泽东命运的重要转折点,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长为革命领导者,王季范可以说功不可没。不过张干当年也是情非得已,王季范等教师后来才明白他的苦心。

1951年毛泽东还专门请晚年的张干到北京,对其当初的冲动表示歉意。

杨昌济

屡次保护毛泽东脱险,独子为抗日大业献身

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,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

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学会,引起了军阀当局的注意。又是王季范利用关系四处疏通斡旋,使毛泽东平安渡过难关。

1925年8月毛泽东带病回到韶山,积极开展农民运动,却遭到了反动军阀赵恒惕追捕数次遇险。他只能像当年那样,去长沙投奔王季范。

毛泽东找到了王季范,将自己面临的险情和准备赶赴广州的事情告诉他。

王季范马上给他准备了几套换洗的衣服和盘缠,还派人通知在韶山的杨开慧母子三人去广州汇合。

毛泽东

他突然想到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人尽皆知,赵恒惕有可能正派兵过来。

于是马上把毛泽东护送到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职业学校,安排给一位比较可靠的湘乡籍教师谭泮泉。第二天一早毛泽东打扮成商人模样,在当时韶山地下党负责人的护送下前往广州。

1927年毛泽东奉中央指示,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。对毛泽东来说那一次离家最遗憾的,就是他再也没能见到自己妻子杨开慧,和第三个儿子毛岸龙;他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王季范家中向他告别。

因为毛泽东不能告诉任何人此行的目的,只能说:“九哥,我要出趟远门”。

王季范心里有些不安,还是对他说:“润之,一定要注意安全。开慧母子我会想办法照顾的。”

毛泽东

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,毛泽东很快就成了国民党头号通缉犯。而王季范和毛泽东的关系在长沙几乎无人不知,许多反动分子叫嚣不能再让王季范教学生。

王季范那时也承受了很大压力,但他从来没有后悔帮助过毛泽东,相信他走的是一条光明之路。

之后二十三年他们偶有书信往来,但更多时候王季范只能通过国民党当局的报纸,知道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正发展壮大。

而让毛泽东感到万分惭愧的是,当初他接受王季范那么多的恩惠却未能保护好他的儿子。

1936年王季范的独子王德恒考入了湖大政治经济系 ,后来迎娶了中文系的萧凤林。

秋收起义

1939王德恒突然找到父亲王季范,说全国有志向的青年都在前往延安,他的同学昨天也走了好多。要是他也能去延安,和表叔毛主席一起抗日该多好。

王季范担心他是一时冲动,连问两遍:“你真的愿意去延安吗?”

王德恒坚定地说:“我真的想去,我连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
王季范舍不得这个独子,知道他参军报国很可能会一去不复返。但王季范考虑后还是说:“你有志向很好,我不拦你。你到了延安一定要好好抗日,也要注意安全。”

王季范(左)

就这样王德恒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代表,王季范当年的同事徐特立的安排下,历经艰难从湖南来到了延安。

毛泽东自然非常高兴,但是他也告诉王德恒来到延安是要过苦日子的。

王德恒却毫不在乎地说,投奔你就是为了抗日救国。就这么王德恒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,1940年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。

1944年在日军“一号攻势”下,国军在湖南一溃千里;我党决定以八路军359旅为基础组建“南下支队”,准备恢复在南方的革命根据地。王德恒也在这支队伍里,从河南打回了老家。

延安

1945年王德恒又以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教员身份,在湖南从事地下工作。由于活动的隐蔽性,王德恒未能回家看父亲和妻儿就去桃源开展工作。

可惜王德恒的行踪被国民党特务发现,在回长沙途中被秘密逮捕。

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王德恒和毛泽东的关系,仍然将其残忍杀害。王德恒牺牲时年仅三十岁,毛泽东闻讯后悲痛万分。考虑到王季范的承受能力和革命工作的特殊性,毛泽东没有写信通知他。

王季范之后还在给延安写信,让王德恒安心革命不要想家。

见毛泽东才知道独子牺牲,晚年为新中国建设奔走

1949年王季范第一次从毛泽东的书信里,知道自己的家乡即将要解放。但是白崇禧等仍然要在长沙与解放军决战,王季范认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。

于是他联络时任第一师范校长的周世钊[3]等长沙知名人士,呼吁程潜和陈明仁和平起义。可以说为了长沙和湖南人民,王季范又立了大功。

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给毛主席写信,提出了“用贤才、立法制、崇道德”三个治国重点。

1950年毛主席专门派表侄女章淼洪以返湘省亲的名义,接王季范一家到了北京。

1950年9月21日,王季范带着儿媳萧凤林、孙女王海容、孙子王起华,终于见到了全家人都心驰神往的伟大领袖毛主席。

白崇禧

经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,两人都已经不再年轻。王季范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,为他23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。毛主席也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李敏、李讷等人喊来,向他们介绍说:“这是我的九哥,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。”

可王季范很快就问毛泽东:“我儿德恒现在到底在哪儿”?

王季范这一问不要紧,毛泽东顿时心情沉重眼睛湿润了。他只能对王季范说了实话:“九哥我得告诉你,你把德恒交给我,我没有保护好他,我对不起你们......”。

毛泽东

王季范听闻如五雷轰顶,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。他艰难地对毛主席说:“润之啊,快别这样讲!为了革命你付出了太多,又把岸英送到了朝鲜战场……论牺牲,谁能比你大!德恒为天下人的幸福作牺牲,我们家人也感到光荣!”

1953年毛泽东又接王季范去北京,给他安排了政务院参事的工作,让其继续为建设国家出谋划策。

由于王季范生活简朴一件大褂穿了几十年,毛泽东还专门给他做了一套新衣服。

王季范

1954年辞去政务院参事后,王季范又被选为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他的多项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采纳,如修建成昆铁路、提倡中西医结合等。

1972年7月11日,88岁的王季范病逝于北京。

毛泽东专门敬献了一个花圈,亲笔在飘带上写下了“九哥千古”四个大字。这是对王季范一生的高度评价,也表达了毛泽东自己的感激之情。

参考文献

[1] 毛泽东和他早年的校长张干.凤凰网

[2] 杨昌济:世居板仓 思想进步.光明网.2010-10-14

[3] 毛泽东为何不同意老同学周世钊入党.中国共产党新闻网.2010-02-08